约7870个字。
《马说》同步辅导及课外拓展
“说”的概念
说,也称杂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早期的“说”是谋臣向君主献计献策的“说辞”,要求深入浅出,生动婉转,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等来增强说服效果。后来“说”体由口头转向书面,演变成阐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的文体,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一般不采用“论”这种体裁。
《马说》写作特点
1、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马说》谋篇立意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马说》结构内容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难句翻译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常有,然而伯乐却不常有。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驱使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 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