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50字。
尊重并善待汉字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朱珠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的关系。
2、了解汉字的优点缺陷及构成,熟悉错别字的成因及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从而增强纠正错别字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进一步探究汉字底蕴,发扬光大汉字文化。
教学重难点:
探寻错别字的成因,掌握纠正错别字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
1、在平时中积累,在生活中学习。
2、在读和写中识别外在实践中记忆。
3、注意分类总结,寻求新的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书面交际是人们交际活动的重要方面。除了印刷品、E-mail等以外,书面交际要靠写字来实现。甲方通过写字把信息传给乙方,乙方再通过写字把信息反馈给甲方。信息传递得是否准确、是否顺畅、是否高效,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字写得怎么样是重要的一环。
从前有一家人家,老婆子和媳妇在家,老头子和儿子外出做生意。几个月以后,爷俩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还雇了一个伙计。有一天,同乡要回家,爷俩就托他捎回一封平安信。没料想,老婆子和儿媳接到信后大哭一场,原来,信上写了两句话:“生意兴隆。故了一人。”爷俩把“雇”错写成“故”了,而“故”除了“原因”“原来的”等意思外,还表示“(人)死亡”。婆媳以为不是老头子亡了,就是儿子死了,于是悲痛欲绝。
前不久,北京街头有单位挂出一幅标语,隶书写得很漂亮,但把“见义勇为”错成“建议勇为”,于是,对全体公民的庄严号召变成了可做可不做的提议,引起舆论大哗。
这一古一今两个故事是讲不能写错别字的。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向来很潦草。有一天他要请客,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他把“舌”字写得太长、上下两部分分得太开。当时的字是竖写的,于是差役看成“买猪千口”了。差役跑遍了全城,又到四乡去搜罗,好不容易才凑成五百口猪。回衙后,差役连连磕头,请老爷恕罪。县官大怒:“我让你买的是猪舌,谁叫你买一千口猪了?拉下去打!”差役心想,自认倒霉吧。但愿老爷以后把字写整齐点、紧凑点,要不让我“买肉”,写成“买内人”,我上哪里搜罗去?
这个故事是讲写字要规范、端正的。
汉字规范化:
汉字规范化,是指汉字的应用符合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而规定的各项标准。汉字应用的规范化必须以1955年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1986年国家语委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标准。汉字规范化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标志;规范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展现。而强化民族意识,则是推进汉字规范化教育的最佳途径。
复习有关汉字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了解汉字的特点。
(1)、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体,写法各不相同,书写以字为单位。
(2)、每个汉字都读成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
(3)、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和语音不发生固定的联系。由于方言的不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而且声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要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样又形成大量的同音字。
2、熟悉汉字的造字法。
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
(1)、象形
象形是用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象形字,如:日、月、山、云、人、手、牛、爪、衣、卉、行、泉等。
(2)、指事
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叫指事字,如:上、下、寸、刃、本、未、甘、亦等。
(3)、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