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80字。
独词式作文写作中思维的“放”与“收”
安徽省舒城中学 何登保(特级教师)
独词式作文,指话题或文题是一个词语,这是一种比较“热”的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 2001 年全国卷“诚信”, 2002 年北京卷“规则”, 2003 年上海卷“杂”北京卷“转折”, 2004 年上海卷“忙”北京卷“包容”, 2005年江西卷“脸”广东卷“纪念”,2006年辽宁卷“肩膀”天津卷“愿景”,安徽卷“读”四川卷“问”等。这种类型的题目简约明快,思维空间广阔,是能充分展示考生才情的“阳光考题”。
独词式文题通俗易懂,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但由于汉语语义丰富,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容易造成写作中的信马由缰。因此,写作中,必须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1.框定写作范围,先“宽”而后“窄”
独词式文话题,因为少有限制,构思中思维的触角可以向四面八方辐射,在对话题的多向思考中,往往有独到的发现。但是,具体到一篇文章的写作,思维就要改“放”为“收”,要围绕主题,集中开掘。进入写作阶段,如果思维仍呈散射状,就会造成文章的头绪过多而雍肿不堪,或是散珠乱玉而没有主旨。因此,以独词为中心,拟出指向性强的窄小文题,使写作范围更显豁一些,中心思想更集中一些。
例如,以“呼唤”为话题写作,可以添加这样一些成分。
添加主语──
秋风乍起树叶飘落,那是大地在呼唤;江河奔涌顺流东下,那是大海在呼唤;港澳回归普天同庆,那是祖国在呼唤;游子远行父母思念,那是亲情在呼唤;荷西魂去眼泪包裹,那是三毛在呼唤;沈世钧弃苍天流泪,那是张爱玲在呼唤。
呼唤的对象从大地到大海,从祖国母亲到普通父母,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每一个呼唤的主体都是具体的,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写作,就不会出现意多乱文的现象。
添加宾语──
维克多雨果呼唤平等与博爱,于是有了传世经典《巴黎圣母院》,梭罗呼唤回归自然,于是有了在湖畔树荫下酝酿的《瓦尔登湖》,乔治奥威尔呼唤民主政治,于是有了名列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的《1984》。
在独词的前后加上相关的成分,使之成为一个短语,写作的范围基本上就明确了。也可以进一步将独词扩展成为一个句子,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例如“呼唤是一种自我觉醒,是自己与自己的真诚对话”,“呼唤不是一厢情愿的呐喊,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
对于独词,先宽放,保证写作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再严收,保证行文的笔力集中。
2.突破字表意思,避“实”而就“虚”
独词有的指向具体的事物,比如“脸”,有的指向具体的动作,比如“欣赏”。写作中,如果受具体的人事限制,有时难出新意,如果避实就虚,就能平中见奇。比如“脸”本是指人的面部,可以引申为“笑脸”“苦脸”“红脸”“白脸”“阴阳脸”,这是从实构思。可以从虚立意, “脸是生活的晴雨表”,“脸是性格的温度计”,“脸是心情的风向标”,“脸是忠奸的鉴定仪”等。有个考生别出心裁地把“老巷”当作故乡的一张脸:
十年之后的老巷依旧保持着沧桑的古建筑风格,剥落了朱漆的窗棂在寒风中一张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