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0个字。
《散步》(教案)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郑英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词语与句式的选用。
2、感受亲情,理解一个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平时有没有散步的习惯吗?和谁?什么时候?
[学生回答]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2、进入新课《散步》。(板书题目、作者)
[问]《凡卡》一文是以人物为题,记叙了主人公写信一事;而《散步》以何为题?
[学生]以所记的事情为题;
[追问]散步的人有哪些?散步的地点?
[学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散读课文。
2、学生配合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感知体验
1、“母亲本不愿意去散步”,为什么?
Ø 母亲身体不好,怕成为大家的累赘。
[追问]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了解母亲的身体不好
(1)“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2)“……便去拿外套”
(3)“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2、为什么后来母亲又愿意了呢?
(1)“信服”——“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句]
(2)春天——生命
3、朗读第3、4节
Ø “太迟太迟了”——“熬”;初春景色——生命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1)儿子可爱的话
Ø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A、小家伙天真、聪颖;
B、家庭幸福、温馨。
5、分歧:
(1)什么分歧?
Ø 母亲要走大路——平顺;
Ø 儿子要走小路——有意思
(2)谁来下决定?
Ø “我”
Ø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析]看似“小题大作”,实则是为了突出表现“我”是家中的脊梁,是极富责任感的。
[问]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决定?
(3)结果如何?
A、“我”决定“走大路”。(为何?)——敬老
B、母亲改主意,“走小路”。 ——爱幼
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