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10字。
9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 展开联想,品读文本,感受泰戈尔营造出的晶莹的童真世界。
2、 学习由关键句、标题切入的阅读方法。
说明:
散文诗兼有散文与诗歌的特点,篇幅短小,却有诗的意境。展开联想,正可化这平面文字为立体图景,能让中预年级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重组,从而把握内容、领悟主题,感受到诗文的意境之美。而由关键句、文章标题切入又是最常用的阅读方式,第一篇中间接反复的语句——“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第二篇中未曾在文中出现的标题——“同情”,都是学生把握主旨的引领者,顺此溯源,便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便是“授之以渔”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对 岸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诵读语句
提问导入出示: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请学生朗读语句,说出其中蕴涵的情感。
提问:如果你就是句中的“我”,想一想,为何长大时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诵读语句。
对做船夫的渴望、憧憬之情。(“如果你不在意”,换而言之,我定不会在意的……)
展开联想,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揣摩句中“我”的心思。以文中出现三次的语句为导入,在开始时就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种暗示。
学生的揣摩,既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缩短了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后面的学习设下疑问——文中的“我”究竟为何要如此?
诵读全文
把握内容引导学生诵读全文,思考:文中的那个“我”为何要在长大时做这渡船的船夫?诵读全文。
“我”长大时要做这船夫的原因是:
1 我渴望去河的对岸,因为那里有船只成行,有晨光里的忙碌,有黄昏时的闲憩(第一段);因为那里有古怪的池塘,池塘里野鹜飞翔,芦苇茂盛,水鸟生蛋,竹鸡在洁净的软泥上跳舞,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第二段);
2 “我”在此岸彼岸间渡来渡去,让所有的男孩女孩诧异,但无论正午还是黄昏,我都能回到妈妈的身边。换位思考拉学生走进了文本——诵读全文,让他们发现,该语句在文中出现三次,如此反复,可见这份情感的强烈(简介反复)。顺沿拓展,可带动对全文的研读,从而理清脉络,把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