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
包涛
教学实录
师:各位好,非常高兴能和二中的同学一起学习探讨。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杜甫这三首诗——《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你什么时候读过,当时有什么感受?
生:小时候读过《登高》,当时觉得诗中的景色非常壮阔。
师: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生:他一生非常贫困。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说说?
生:初中时读过《登岳阳楼》,诗中景象非常雄浑壮阔。
生:我初中时读过《旅夜书怀》,觉得里面有一种悲壮的美。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从审美的感觉上,捕捉第一印象很准。这三首诗都采用了一种“以壮阔之景写哀痛之情”的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同学们回去找一下使用这种手法的唐诗,比较后你会发现用得最好的就是杜甫。杜甫一生漂泊,暮年心情最为惨痛。然而在杜甫的眼中,景象却总是那样雄浑壮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世界,一起经历一下杜甫走过的旅途。
请同学们理清一下思路,把这三首诗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重新编排一下。
生:较早的一首诗是765年在渝州写的《旅夜抒怀》,之后是767年在夔州写的《登高》,然后是768年在岳州写的《登岳阳楼》。
师:杜甫是哪一年死的?
生:770年。
师:哪位同学了解杜甫死时的情况?
生:杜甫死在一个岛上。当时涨水,杜甫困在那里,饿了几天,当地的知县闻讯送去白酒和牛肉,第二天杜甫死了。
师:这个说法新旧《唐书》都有记载,但属于传说,冯至的《杜甫传》中,找了很多证据反驳了这一说法。大家可以看看这几本书,对照阅读,得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死得很悲惨。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这三首诗写于杜甫去世的前两年,那时他非常瘦弱,又老又病,遭了一辈子罪,到老仍然没有归宿,甚至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老病有孤舟”,杜甫最后应该就死在这条破船上。但是在这三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命运击垮的诗人,我们看到的诗人既渺小又伟大。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永远是雄浑壮阔的大自然,这种雄浑壮阔的背景把渺小的人衬托得很伟大。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旅夜书怀》中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读诗)
生:《旅夜书怀》中写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星空低垂,平野广阔,夜空与辽阔的田野连在了一起,江水中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师:同学们,夜空是很美的事物,只能用高贵的美来形容。当你注视夜空时,你会有很多的遐想与思考。如果你还没注视过,那就注视吧。哪位同学愿意谈谈自己对夜空的感受?
生:我会想到凡高的《夜空》,那种色彩、那种深邃浩渺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生:我想起康德的一句话:“人世间只有两种事物最崇高,一是夜晚灿烂的星空,一是人内心的道德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