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60个字。
六年级新教材(下)第八单元备课参考资料
一、文本的解读及教学探讨
1.文言教学的认识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两汉辞赋,从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以及明清八股,无不以文言作为最基本的书面形态。在这些由文言砖石砌成的宝库里,描绘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各式各样的生活,透视着先哲俗人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都德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铺开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通过这把“钥匙”,来了解、辨识、继承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被选入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它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认识以及对完善人格的追求。本单元取名为“先哲智慧”是因为所选入的六篇课文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古代先贤在求学求知、政治、军事、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展现了古人的精神与智慧。比如《论语》八则以求学求知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则明确了“民本”的思想,让学生的心中树立 “以人为本” 的人文思想。可见文言文教学理所当然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
作为教师,在有了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再认识。很多教师只把文言文看成是一种考试的必须,殊不知脱离文化大前提的文言文教学是空洞乏味的。东方文化是一种线形文化,这根“线”是一种精气神,它朴实、浑厚地贯穿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从古至今它都相承着,音乐中跳跃的音符、舞蹈中柔美的动作、书法中飞动的线条、文学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尤其是后两者,内中似乎有一条墨写的黄河,奔涌流淌至今,而且文言文经过历史的筛选,形成其严密简洁的风格,那些不朽的作品在历代名家的反复锤炼上得以成型,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教师应当认识到这些。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文言文教成了古代汉语,一字一句地讲解,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如同解剖学,把各个器官切割地干净淋漓,却没有血液的流动,没有了气韵的文言文犹如腐肉叫人不只是没有胃口,简直是要反胃。诚然,文言文与现代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有在水一方之感,的确不利于今人思想的自由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由被动接纳转化为主动消化,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其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手段也很重要,之所以会造成文言课堂枯燥无味兴趣索然的原因,除了上述教师对文言文以及文言文教学的的简单认识外,就是教师本人下的功夫的多寡了。认识到文言文存在的必然缺陷,就应该主动地去探寻一些良方来对症下药。这个“良方”毫无疑问应该是——读,其实“读”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又是深入的关键。学生觉得文言文拗口,那是由于学生未能注意文言文字里行间中所体现的特有的语言节律,好比唱歌不注意调子特征,瞎唱,就只能是牛吼驴鸣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诵读的作用,那就是人为地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