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歧义
一、引入重要性(大洋网讯)
刘某写下产生歧义的欠条“还欠款壹万叁仟元整”,结果输掉官司。法院判决被告刘某(即书写人)应归还欠款1.3万元。
  据法制日报报道,李某与刘某原来合伙经营中巴车,去年3月散伙。经协商:刘某付给李某现金2.7万元,车归刘某单独经营。刘某当时给付了现金1.2万元,余下1.5万元刘某出具了欠条。去年6月13日,刘某又付了部分现金给李某,刘某在原写的欠条上注明:“还欠款壹万叁仟元整。”
  今年4月,李某将刘某告上了法庭,要求判令刘某归还欠款1.3万元。刘某在答辩时称,自己仅需再给付欠款2000元,其余1.3万元已于去年6月13日付给李某了。欠条中“还欠款壹万叁仟元”的“还”字是“Hai”还是“Huan”,双方为此争执不休。
  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主张已归还欠款1.3万元的事实,应由刘某出具相关的证据来予以证实。欠条中的注是刘某亲笔所写,产生多种不同的意思,书写人就应承担最不利于己方的结果。据此法院判决被告刘某应归还欠款1.3万元。
1、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A.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 
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二、歧义的产生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