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七大题,约4190字。
八(下)古文复习练习及答案 东台市实验中学丁同杰
(一)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选自(《 昌黎先生集 杂说 》),“说”是古代一种(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的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韩愈,字(退之 ),( 唐 )代( 文学 )家。
2 解释加点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 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马鞭 )
其真无马邪? ( 同“岂”, 反诘语气,难道 )
其真不知马也。 ( 推测语气,恐怕 )
3.翻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4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全文的主旨句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怀才不遇的人感慨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造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 将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比作“伯乐”,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二)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皆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填空 《陋室铭》选自《 全唐文 》,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字(梦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警戒自己 ) 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用(韵)的文体。
2 解释加点词
有仙则名( 出名 ) 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斯(这,此 )是陋室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 无丝竹之乱(扰乱)耳
无案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劳形( 使…劳累 )
3翻译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如入眼帘里。
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呢?
4.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比古代贤士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