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70字。
理解问向深入————《陈奂生上城》课堂实录
《陈奂生上城》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处置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就会被削弱;学生活动多,老师的主导作用又没有办法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则会影响教学的深度和精度;学生的主体性削弱,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兴奋,降低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如何将这两者较好的结合,我尝试用有明显层次的问题设置来疏导学生的办法,感觉效果不错。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在预习中,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白?
生:“漏斗户主”是什么意思?
师: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有也看不懂。“常年负债的贫苦人家”为什么就叫“漏斗户”?
师:想一想“常年负债”和“漏斗”有什么相似点?很多外号都是从相似点切入的。
生:明白了。漏斗的特点是装什么都往下漏,怎么装也装不满。常年负债说明这个家穷,借点钱都花完了,常借常无,俗话说“堵不住的穷窟隆”,就像漏斗一样。”
师:还有问题吗?(稍候,无学生应声。)看来没有问题。好。我要问了。第一个问题: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给《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的三小节各拟一个两三个字的小标题,怎么拟。谁拟好谁站起来说,看谁最快。
生:依次是“上城、生病、住店。”
师:“住店”?前两个我接受。“住店”我感觉不妥,它在情节上也不重要。
生:那就用“五元钱”,或者“花钱”。
师:“五元钱”好像和“上城、生病”没有关系,构不成完整情节。“花钱”也一样:上城去,生病了,然后花钱——从“上城”开始,到花钱结束。感觉不完整。我感觉用“回家”好一些。上城去,生病了,病好了回家。情节上讲很完整。到底哪个合适呢?
生:那就用“回家”。
师:用“回家”我也感觉不妥,回家的情节在文本中实在是太不重要了。
生:用“奇遇”如何?“奇遇”感觉不明确,要不就用“遇书记”?
师:“遇书记”不错。在情节中“遇书记”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接下来我们考虑第二个问题:小说第一节作者的描述指向是什么,重点表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请依次回答。
生:描述指向是陈奂生。重点表现了他的生活现状和生活理想。
师:文本中对陈奂生的生活现状有什么具体描述?试做分析。注意作者对“有”和“无”的运用。
生:生活现状是:无忧无虑。身上有肉,脸上有笑,囤里有粮,橱里有衣。生活理想两个:一、买顶帽子;二、有话可说,能够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碰到的事情。
师:陈奂生要买帽子的原因。文中有介绍,说:“今年好像变娇了”,读这一句时,有没有人对“娇”字的使用感觉奇怪的?
生:我有。
师:奇怪什么?
生:“娇”一般用在女人身上,男人一般都不用。更何况陈奂生还是个农民,农民的耐受力一般都很好。自己说自己娇,有点可笑。
师:按你说的,陈奂生不能用“娇”,那他应该用什么?
生:用“讲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