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80字。
 鉴赏诗歌形象
 编者:山东省垦利一中高三语文组   李志良
教学目标: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诗歌形象的归纳和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概念: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鉴赏要点:把握诗歌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类别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鉴赏的物象
分类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答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例如: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析:
  诗人形象:孤傲、闲适;形象特征:“众鸟” 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孤云”隐喻岿然“独坐”诗人;形象意义: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
  2、鉴赏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