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110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1 邓稼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难点: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课型:讲读型
四、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查阅资料,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相关情况。
教师:两位科学家的人物像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名人曾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挂出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人物画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站在科学峰顶的两位科学家。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2、解释下列成语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文中表现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们又是有五十年交情挚友。谁能简要介绍他们的情况?(师作总结)
2、课文的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综合探究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中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他被称为“‘两弹’元勋”,文中为什么没有详写他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呢?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把他俩对比着写?
4、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五)小结
作者为了表现一位科学家卓越的一生,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