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个字。
《少年中国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说”的问题知识及有关梁启超的资料。
能力目标
1.顺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内容。
2.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把古老的封建中国和他想像中未来的“少年中国”加以鲜明的对比,极力歌颂少年的精神。笔调辛辣,无情地嘲讽了没落的封建制度。在学习时,一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二要体会文章的气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A)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从歌词“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入手,引出梁启超先生;或者从历史人物陈天华、魏源等说起,引出梁启超。
二、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早年极力鼓吹变法维新,是我国19世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变法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学方面,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文学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赞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汉魏古文的影响,而是追求“务为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他的散文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别具一种魅力,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在听读时标出自己难以把握读音的字词。
教师范读后,解决难字的读音:
恶 怯懦 瘠牛 翘足可待 鹰隼 干将发硎
四、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就学生读音不准或者停顿不好的地方进行提醒。
五、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问题:
(1)请简要概括这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由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先写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性称呼,既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感情,引发共鸣。同时,将日本人所称呼的“老大中国”与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