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蝶影飞絮各不同——渲染、烘托、衬托、对比例话
对于古诗鉴赏,语言理解是前提,但是,如果缺乏对鉴赏话语的把握及话语系统的建构,就难以深入体味幽微旨趣和准确表达朦胧美意,诗意便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一路策马而来,即便在诗歌的门楣前稍事停留,也难以知院中红杏,窥闺中云鬟。如此,诗歌意境的进入,意趣的玩索便是奢望。
香山居士的《琵琶行》第二节对音乐作了一番精彩的描写之后,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束尾。若不解“烘托”,读者极有可能仅仅将它视为浔阳秋江月夜图,甚而视为赘笔,抑或误读为诗人被贬后内心孤寂情怀的流露。实际上,画舫无言,秋江夜白,正反映出众人正沉醉于美妙的琵琶声中。诗人以环境描写,烘托出琵琶女演艺的高妙和琵琶曲无穷的韵味。这恰恰是对前面正面描写的补充与延伸。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艺术的国度,诗歌的国度,前人创作颇为讲究艺术技巧的运用。如果不解这些技巧,我们就难以理解风拂柳丝,雨打芭蕉,难以理解中天皓月,夜半渔火,更难理解断鸿声、寒蛩吟、明烛泪、马蹄痕。因此,对鉴赏话语的把握,应当成为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命题。
下面,试就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这四个运用广泛而且极易混淆的术语作一番解说。
一、渲染 渲染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阳暗向背,增加所画事物质感和立体感,从而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即“设色”。清人恽寿平云:“俗人论画,皆以论色为易,凯知渲染极难,画至暮色,加入炉 ,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可见运用此法似易实难。在画幅需要强调之处,便运用此法,浓墨重彩。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则指从正面着眼,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此诗通过对环境、以狗动作的铺叙渲染,表现了诗人貌似闲逸。实则无聊的心境。全诗储蓄隽永,颇有深致。
此外,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一言以蔽之,渲染作于对事物的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二、烘托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 。画雪景、流水、晨昏等,均可用此法。
关于此法,还有一个典故。清人方熏《山静居画论》中云:“石翁(笔者注,指沈周)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凶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所谓“雨在无画处”,意思是画面上并没有直接画雨,但那数枝飘拂的柳丝,一抹淡淡的岸影,却又能使人强烈真实地感受到风雨满天。这种“烘云托月”之法,恰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诗云:“楚江微雨里,建立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浦树,江边的树木;滋,滋生,生长)此诗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树木的描写,烘托出细雨蒙蒙,从而表达了对友朋的深情。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