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300字。社会热点文化时评5篇
面对文化逆差 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近日,媒体争相报道,热炒已久的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有望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肯定让那些呼吁捍卫传统的人们欢欣鼓舞。
回想今年年初,各大媒体也曾兴高采烈地报道过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利好消息”: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甚至连楹联习俗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网打尽。媒体激动地宣称,这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年节文化的重视。
一向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忽然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但这些消息,如果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先生两会期间的讲话连着读,却让人乐观不起来。那次发言中,赵启正用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的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对内要靠立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外无力表达体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文化话语”,这种情形,足以让人们深思,我们为之骄傲的发展与崛起,是否真地把我们的国家送上了大国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考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
坦率地说,今年一开始,闯入我们眼中的便都是好消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 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再次跻身于世界四强。法国的费加罗报甚至说,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是法国的五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国人骄傲地由此判断,“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在进入 WTO “后过渡”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辉煌战果进一步发酵着我们的大国梦想。我们沉浸在世界的赞誉和喝彩声中,甚至相信真如外电惊叹的那样——“中国很快会像历史上一样强大了”!
但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铁娘子”说这话虽然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为中国解围,但却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中国不能成为大国的要害: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 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些我们有吗?
捍卫文化传统的呼吁与立法,说明于我们文化传统的日渐衰微,不仅是社会舆论多年耿耿于怀的话题,也成了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每年“两会”,我们总能从各种议案提案中,听到代表委员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诸多慷慨激奋的忧心之语,但议论鼎沸,时光流逝,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