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9020字。
苏教版必修二测试与评估
命题人: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请同学们注意: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试卷上;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34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砧板(zhēn) 熨帖(yùn) 关卡(kǎ) 风尘仆仆(pǔ)
B、坍圮(pǐ) 吮吸(shǔn) 亘古(gèn) 厚古薄今(báo)
C、木讷(nà) 嗔怒(chēn) 恪守(gè) 猝不及防(zú)
D、靓丽(liàng) 挟制(xié) 股肱(gōng) 不容置喙(huì)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威慑 惊愕 痉栾 嚎啕 一筹莫展
B、荒芜 苍桑 猝然 余暇 莫名其妙
C、诤友 焦灼 颓墙 恍惚 步履蹒跚
D、殉难 尺椟 襁褓 暴燥 臭名昭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们一个 ——给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 :善用你们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a、忠告 b、提示)
②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不能 大野鸽的沸腾,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它们不可 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a、阻止 b、阻挡)
③这签字, 了中华民族70年来的奇耻大辱。
(a、洗净 b、洗涤)
④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 ,
,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 之上,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a、凄清 b、凄凉 c、凄楚 )
A、①a b ②b a ③a ④a b c c
B、①b a ②a b ③a ④b a c c
C、①a b ②a b ③b ④c b a a
D、①b a ②b a ③b ④c a b b
4、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作者的心理活动相当丰富多彩,比如说她想想看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展品,想看艺术博物馆里的美术品,甚至想看戏;想看奇异的纽约塔,想登上帝国大厦的顶端。她的这些想法纯属虚构,可恰是通过这些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作者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B、《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最后一片叶子对贝尔曼画是他的“绝笔”,而这幅作品正是他追求了40年的“杰作”。“最后一片叶子”使得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它是艺术家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意,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C、《鸟啼》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轮回、韶华易逝的慨叹。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对创造新生和走向死亡沉思,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不能完全主宰自我生命的遗憾之情。
D、《一个人的遭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的闪烁着口语的智慧。
5、相信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许多人物一定让你记忆犹新,这和鲁迅先生擅长于肖像描写是分不开的。阅读下面几个肖像描写的片段,写出各自对应的人物名称:
肖像描写 人物
(伊)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6、将下面的作品填至对应的作家后面的括号内。
①《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②《警察与赞美诗》《白菜与皇帝》;
③《父与子》《贵族之家》;④《受戒》《大淖记事》
史铁生 ( ) 汪曾祺 ( )
欧·亨利 ( ) 屠格涅夫 ( )
阅读下面课文中的文段,完成7—8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 ,继而雨季开始,时而 ,时而 ,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