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石头城》案例分析
关键词:《石头城》 诗味美 诗情美 诗境美 语文味 文学味语文素养
摘要:诗歌是语言文化最精华的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教出语文味、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美。所以教学时,从诗歌的音韵、语言入手,把学生带入诗情、诗境之中,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对比,使他们从中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石头城》教案
教材分析:《石头城 》创作于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互相排挤宦官专权的背景之下,诗歌通过写山、写水、写月抒写出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更甚者,诗歌有强烈的讽喻意义。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补充资料: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