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寓言:试论品特的威胁喜剧
臧运峰 王颖吉
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洛德·品特是英国二战后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获奖理由是:“他在其戏剧中向人们揭示出日常闲聊中所暗含的危机,并将人们逼进压迫者关闭的房间。”①这个获奖词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品特作品,尤其是他早期剧作的特点。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房间》、《生日晚会》、《送菜升降机》、《有点儿疼》四部喜剧为文学史贡献了一个新的戏剧艺术观念:威胁喜剧。从那时起,“威胁”就成为贯穿他一生戏剧创作的主题。
品特的作品里没有和谐,只有分裂;没有统一,只有异质。他的作品世界是一个破碎的世界,像本雅明所说的“废墟”那样,散发着寓言的气息。事实上,品特威胁喜剧正是关于人及人类社会生活的破碎性特征的寓言,这种破碎性贯穿了从人物、生活、结构到语言的各个部分,使他的戏剧作品传递着对于现代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彷徨、浮躁、差异及不和谐的世界感受,这也就是“威胁”感。
一碎裂的人物形象
品特的戏剧受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很大。早期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和场景都非常抽象,观众难以索解。品特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为一体,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与观赏性,但其荒诞的底色却没有改变。其人物与场景在戏剧的开始与现实主义戏剧相似,但随着剧情的进展,就有一连串的谜展现在我们面前:难以确定剧中人的名字,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背景,不知道他们是何种性格的人,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他们在剧中只是部分地存在,从而他们对我们而言总是不确定、不完整的。这就形成了个性模糊、行为荒诞的散裂的人物形象。
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对品特影响较大。卡夫卡在作品中经常以某个字母代替人名,如《审判》中的K。品特剧作中的人名也成为他的艺术特色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人物或者无名,或者名字太多。《生日晚会》中的“戈尔德伯格”这个人物,其名字到底是什么,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在第二幕中当他与鲁鲁闲聊时,他让鲁鲁叫他的昵称“纳特”,过了一会又说他妻子都是称呼他“赛米”;在第三幕中当迈克凯恩喊他“赛米”时,他又勃然大怒,这时迈克凯恩赶紧改口称呼他“纳特”,他的怒气不知为何马上得以平息,不久他又说他的父亲都是叫他“本尼”。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名字会触动他的情绪,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他真正的名字。由名字带给我们的种种不可思议使情节显得朦胧、模糊,或者根本就不是什么情节,只是一种不明就里的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留给观众一头雾水。剧中人的身份也是不明的,他们只是一个现在的表象,他们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甚至他们的过去在剧中成为一种威胁的力量,如《房间》中罗斯的过去之于罗斯。但这种威胁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从剧中找不到一点踪迹。作为外来的侵入力量的人物,更是成为不可知力量的象征,威胁着屋内人的生活以至生命,如《房间》中的老黑瞎子赖利。剧中人物的性格也不能确定,他们的个性是模糊的,又经常处在变化中,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