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980字。
2006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讲评
   栏目说明:本期栏目内容为2006各地中考基础知识类试题讲评。
   写作说明:关于2006年当地中考简评的文章,主要内容是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
   写作要求:①总体讲评:对于试题整体的评述及出题新动向。
             ②重点讲评:分拼音和汉字、病句辨析及修改、文学常识、语言实际运用、默写名篇妙句等题型板块设置,主要关注经典题型和新题型,新题型要有试题举例和答题技巧点拨。
             ③简要总结。
             ④字数:10000字左右。
⑤初稿时间:8月10日
             ⑥截稿时间:8月15日。
2006各地中考基础知识类试题讲评
总体讲评
“语文知识积累”这一大块,命题形式进一步开放,体现了较好的导向性,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①强调文化积累。语文学习中的文化积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新课标中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重,说明了文化积累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语文积累与运用:在保持考查“积累”力度的条件下,将测重考查“运用”,题型可能有小的变动,应注意对开放性题型的把握。语文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2006年的积累题还增加了综合考查的形式,也是一种新题型,应该引起注意。语言运用的考查,是中考试题中最灵活,最能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项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及漫画题,可能在试题中大量出现,很值得我们关注。
在稳定中发展于继承中创新

    综观2005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在命题理念、思路及结构题型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给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带来了缕缕清风,也给2006年中考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006年的中考命题可能有以下四大走向,务请备考时注意:
    一、瞄准课标,注重语文基本素养的考查
    “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于继承的基础上求创新”是中考语文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2006年的中考命题形式将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呈现百花齐放之势。近年来重积累、重素质、重能力、重创新等理念已越来越为各省、市中考命题者所认同,也将越发有其市场。
    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上,近年来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有所加强,如常用字的认读与书写、近义词语的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的判定、古今诗文名句背默、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等。这些内容,2005年全国各省市考题都涉及到了,无论是否课改区,都尽可能地贴近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设计了多样的题型。相信2006年中考这种趋势肯定会继续下去。
    2005年中考加强了对“积累”的考查力度,如对大纲推荐的名著的常识记忆,教科书中的古诗文名句以及课外常见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的默写等,典型题有重庆市卷的第10、11题,河北省卷的第1、2、3题,河南省卷的第4、5题等。这样的试题意在强化考生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积累与文化价值导向。相信2006年中考这种理解运用性背默的比重会继续保持甚或加大,应引起我们重视。
    2005年中考试题对“运用”的考查非常重视,尤其是情景式语言开放题备受各地命题者的青睐。如常州市卷第3题,要求考生运用提供的成语,介绍所读名著的某个人物或情节;第4题,根据要求修改某报上的一则药品广告;第5题,根据材料完成有关殷雪梅老师的对联……这类题能真实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难度也较2004年以前的试题大得多。这种题2006年中考必将继续保留,且会异彩纷呈。
    二、重视人文,凸显语文教育熏染的功能
    试题的人文性和教育性是中考语文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语文学科承担着《课程标准》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的任务。这项内容,2006年中考也必定会受到重视。
    2005年中考语文试题,大都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除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名著文化、对联文化、名人文化、网络文化等比重较前加大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诸如日本问题、雅典奥运、印尼海啸、台湾问题、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红色旅游,等等;节操、情趣、民族精神等也都渗透其中。这些试题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典型题如山东威海市卷第7题,要求考生改写有关日本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一段记叙性文字;吉林卷第8题要求考生撰写关于连宋访问大陆的对联等。这些试题都突出强调文化熏陶,提高考生的文化品质和审美情趣,并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教化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