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00字。是教育部指定的宁夏、广东、海南三省新高考调研卷。
2007年宁夏普通高考适应性训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请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I卷(70分)
甲 必考题 (40分)
一、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读书的姿态
陈平原
在学界享有盛名的《读书》杂志创刊号上有一名文《读书无禁区》,直接针对那时人为地划定诸多清规戒律的禁区,说这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其实未必有效果。历朝历代,那么多禁书令,全都行不通。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嘛,那可是很高雅的。就说《金瓶梅》吧,经常被禁,可士大夫家置一编,不放在桌子上而已。
读书没禁区,可阅读有路径。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光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光读新书,新书皆旧。
二是林语堂说的更有趣: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最上流的书必须读,这不用说,谁都会这么认为,可为什么要读极下流的书呢?极下流的书里,泥沙混杂,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还有一点,读这种书的人少,你偶尔引述,可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习惯,即避开大路,专寻小径,显得特有眼光。这策略,有好有坏。
金克木有篇文章,题目叫《书读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中,说的是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言,少时见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觉得有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么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是教人家读原典,不要读那些二三手文献,要截断众流,从头说起。
其实,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搁在厕所里,还是堆在书桌上,是放在膝盖,还是拿在手中,是正襟危坐,还是随便翻翻,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看鲁迅是怎样读书的: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儿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开阔,不太容易上当受骗。
读书,该“随便翻翻”时,你尽可洒脱;可到了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时候,你可千万马虎不得。所有谈论大学校园或读书生活的,都拣好玩的说,弄得不知底细的,以为读书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气。你要这么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挂在口头的轻松与压在纸背的沉重,二者合而观之,才是真正的读书生活。
(选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与文中“读书的姿态”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越是朝廷查禁的书,读书人越感兴趣。不是说“雪夜闭门读禁书”嘛,那可是很高雅的。可见读书人也有着人们共有的逆反心态。
B.夏曾佑感慨的是自己“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而羡慕陈寅恪“能读外国书。”
C.只读极上流的,以及极下流的书。中流的书不读,那些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这也是作者认可的巧妙的读书方法之一。
D.书在手头,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眼界自然开阔。它不仅是鲁迅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也是读书人公认的读书要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随便翻翻”,是说阅读时会有不同的姿态、心态、志趣和方法等,自然阅读效果也不一样。
B. “随便翻翻”,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有诸多相同之处。
C. “随便翻翻”,是怕看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而是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怀疑精神。
D. “随便翻翻”,是主张你尽可洒脱地读书;不用心,不费力,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拿这玩意儿来作消遣。
3.对文中见解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林语堂先生主张读上流的,以及下流的书,适当读些中流的书。因为书没有自家面目,人云亦云。
B.要读极下流的书,你可以沙里淘金——因为社会偏见,很多先知先觉者的著述,最初都曾被查禁。不过,这策略要辩证地运用。
C.到了读那些需要“扎死寨,打硬仗”的书时,你可千万马虎不得。写文章、作学问的人,都明白这一点。
D.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
E. “经典”,是指对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判定的不言自明的读物,只指儒家的四书五经。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与君。”君许之。诸府掾功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才,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呼!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 诣:造诣
B.吾有益与君 益:好处
C.王先生徒怀钱沽酒 徒:同“徙”,步行
D.对如是,是自誉自伐,不可也 伐: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