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60字。
25、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来到一个风光明媚、氛围宁静的去处时,往往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和赞叹:“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世外桃源“是个成语,它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里,这篇课文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他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的呢?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吧。 
二、简介作者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