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300字
明镜中学高中2008级
2006年秋半期语文试题
命题人:刘海燕
第Ⅰ卷(16分,每小题2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自我徂(chú)尔    天姥(mǔ)山
否(pǐ)极泰来    呦(áo)呦鹿鸣
B.何时可掇(chuò)   越陌(mò)度阡
婀娜(nuó)        贾(gǔ)人
C.山居秋暝(míng)   暮霭(ǎi)
羽扇纶(guān)巾    玉簟(diàn)
D.长歌当(dāng)哭    殒(yǔn)身不恤
转轴拨弦(xuán)   褒禅(chán)山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记忆犹新       乔装打扮
    抱薪救火      罄竹难书
     B.励精图治       一枕黄梁
    惊心动魄       通宵达旦
     C.良晨美景       结局园满 
   不可思议        一劳永逸
D.首屈一指       无精打采
    既往不究       出人投地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仗真是艰苦卓绝,直到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才算功败垂成,取得胜利。
B.你我兄弟离散多年,今日他乡萍水相逢,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C.《红楼梦》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明似一团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D.我们语文老师对王安石颇有研究,讲起《游褒禅山记》来高谈阔论,精彩异常。
4.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氓》《无衣》《静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B.《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仅有的长篇叙事诗。全诗突出表现了屈原本人的进步理想、政治热情、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C.《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本意在悲叹六国因赂秦而导致灭亡。作者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D.《琵琶行》全诗以人物为线索,琵琶女的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将二者融为一体。
二文言文阅读(8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放 鹤 亭 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