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200字。
《论语》选读
(教案)
教学目的:
一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尽可能逼近《论语》的本来面貌,进而梳理些“传统”中的污染物,吸收其中真正的精华,锻炼“拿来主义”的能力;
二 进一步积累文言文词语和文化常识
三 通过文本阅读深化对“人生”“情操”“人伦”“治学”方面的哲理思考,并把所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学习写作读书随笔和书评。
教学安排
周次《论语》选读课时数
1第一单元: 人生篇 1子弟问仁3
22 立身处世 3发愤进取 4 知其不可而为之7
3第二单元: 情操篇 5 君子三戒 6 乐在其中6
47 行己有耻 8 君子坦荡荡6
5第三单元:伦理篇 9言而有信 10 交友之道6
611 行而有礼 12 君臣父子6
7第四单元:治学篇 13 敏而好学 14切问而近思6
815 君子博学 16 不学诗无以言6
9机动6
10选读综合测试6
绪论课(一课时)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内容要点
1 小结上学期的考试情况,对自己突然离校作点说明;
2 交待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方法
步骤
一 导入 由新年问好说起自然过渡到上学期期末情况的说明上来
二 展示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统计数据,强调如下几点:
1 考试成绩的上升无疑在客观上对本人的工作将产生激励作用,但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大家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2 重申不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学习的成败,我将坚持用习分评定大家学分等次;
3 上个学期我们师生合作是愉快的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同学们在“评教”给予我“高分”我深表感谢,我继续尽自己可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服务,与大家共同进步。
三 交待本学期教学任务和方法
1 任务 两个模块的课文教学《论语选读》《短篇小说欣赏》;另外不定期编辑课外读物等。
2 方法 仍然采用习分制,建立学习小组,注重平时的积累,重视学习过程等
(印发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的文字稿)
四 师生交流新学期的新打算,要求学生,把新学期中自己的打算和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要求写出文字,至少在本周之内交上来。
晚自习播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第一部分《天地之道》
第一单元 人生篇
教学要点
一 了解《论语》对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论述,分析对后人所产生的正反影响;
二 积累有关的文言字词,训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通过文本,积累相关的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
第1课 弟子问仁
教学要点:
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2 积累有关的“名句”和有关的文言字词;
3理解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用不同言语说教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第一课时(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内容: 通读课文,做到能翻译有关句子,熟记课文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
1 阐释课本的“前言”,交待《选读》的教学的总目的:认清“传统”
2 对单元教学要点简要说明,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并注意“质疑”
二 自读课文,要求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同时通过屏幕展示课文的部分翻译
三 师生共同讨论练习二,翻译例句并作初步探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并展示如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克己复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
(穿插追问:“复”究竟是“符合”还是“恢复”的意思?)
请问其目
翻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
请事斯语也
翻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穿插追问:这话是说的,“其”代指什么?既然“不敏”,又怎么能“事”,这种行为叫什么?我们过去说的那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是否从这里可以找到根源?)
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 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
舜有天下,选于众。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
何事于仁。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
② 也
必也圣乎。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感叹语气)
其言也讱。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舒缓语气)
何谓也。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强调语气)
四 布置下节继续讨论的问题:儒家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