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字。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徐礼军
作者简介:徐礼军,男,尧生中学团支部书记、语政教研组组长、九年级语文教师,中教二级职称,大专学历。1999.7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同年参加工作。2005年、2006年所带毕业班中考语文成绩均名列全县前列。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论文、“三说”论坛、学生作文辅导等活动中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奖。2004年5月被团县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8课。课文选自巴金散文集《龙·虎·狗》里面的两篇散文诗《日》、《月》,写于1941年7月,前后仅有一天之隔,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表达作者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华儿女能像夸父和飞蛾一样,为挽救民族危亡、保卫家国,顽强抵抗侵略、勇于牺牲,争取抗战胜利、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日》一文通过写夸父逐日和飞蛾扑火,表达了作者热切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月》一文通过写月的寒冷寂寞、对嫦娥奔月的追问思考,含蓄寄予了自己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学习《日》一文,都能够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但是对“夸父逐日”“飞蛾扑火”“光明”“寒冷的、寂寞的生”“轰轰烈烈的死”等含义丰富的词语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影响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因而这应是教学重点;《月》一文比较含蓄,寄予的作者思想感情很难把握,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路和理解文末一段追问的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文章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能够抓住关键句(中心句或者议论句言志句),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
(2)能够联系写作背景结合文章的中心,理解文中富含象征意义的词语的含义并能具体说出来。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创意构思,并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2、方法与过程:
(1)积极参与练笔活动,发表自己对“夸父逐日”“飞蛾扑火”的看法。
(2)积极参与朗读活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4)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5)自学《月》一文,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人活着应该有所追求,人活着就应该有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富含象征意义的词语并能具体表述。
2、难点:《月》一文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出示有关夸父逐日、飞蛾扑火的图片或者影视视频资料,直接引出故事和现象。)“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飞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