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160字。
2007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精练精讲(适用于语文版)
设计人:江西万载龙永忠
说明:本资料以课内精讲,课外精练为原则设计。课内素材的选取以语文版教材为依据,以课标必背篇目为内容。
一、常见考题分析:
1. 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①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②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
③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2. 对诗词曲的主旨把握:
把握诗歌主旨,可从课内及及所见过的诗歌所表现的主旨进行归类:
(1)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苏轼的〈〈江城子〉〉;
(2)谴责统治者昏庸,如杜牧的《泊秦淮》;
(3)揭露战争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石壕吏》;
(4)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的,如白居易《卖炭翁》
(5)同情老百姓的困苦生活的,如白居易的《观刈麦》;
(6)表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无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7)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的道理(哲理),如陶渊明的《饮酒》、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的《水调歌头》、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8)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的,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9)表现优美田园风光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3. 对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分析:
主要了解诗歌情表达的那种或悠闲自或抱负远大在或豪迈奔放或婉约愁苦或悲或喜或激越或低沉。
4.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主要了解诗词中借什么景抒什么情或托什么物言什么志的角度去思考。可从诗歌所描写的景物或悲或喜或高昂或低沉或清幽自然或豪情满情的特点去品味。
5. 修辞手法的运用考查:
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特别是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
6.典故的理解与考查:
常见典故的了解:
投笔 尺素 长城 青鸾 长亭 鸿鹄 楼兰 杜鹃 折腰 五柳 阳关 鹧鸪 化碧 东篱 折柳 黍离 鸿雁 风骚 桑榆 商女 杜康 鸡黍 红豆等,特别是教材中出现的典故,应作为重点了解。
7. 名句佳句的理解:
主要是对诗歌中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诗歌风格的理解:
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等特点去考虑,如苏东坡与李煜就风格明显不同。
9. 诗歌中的形象理解与简要分析:
诗词中的形象包括两个方面:
A、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作品中其他人物。
B、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10.相反或相近诗歌的比较分析:
主要可以从诗歌的内容、作者的语言风格、诗歌的主旨、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11.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理解:
鉴赏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1)直抒情怀,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