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400字,这是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的内容之一,让我们共同关注新课标。
新课程培训《高中语文》
                        (  学习 纲 要)
第一章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第一节  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变迁
一、第一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50年。
(二)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次变迁的意义在于:
1、创建了新的“语文”学科,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从此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语文”教育的新时代;2、从语文教学的任务来看,主张听说读写并重,对于纠正传统语文教育中重书面语言,轻口头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的不良倾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第二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56年。
(二)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已进入了新的探索阶段。1、实行汉语、文学分科
教学,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2、促进了语文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提高;3、改革教学方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改革实验中,语文教师在文学作品如何进行思想教育,长文如何短教,读写如何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4、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但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第三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63年。
(二)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1、大纲针对当时语文教学
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2、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简明扼要,切合实用”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求;3、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大纲提出的这些教育思想和措施,使语文教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四、第四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78年。
(二)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开始。1、这部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
了“十年动乱”期间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无纲可循的混乱局面;2、大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选材的标准、教学方法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重新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着1978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又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五、第五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86年。
(二)特点
它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部大纲的最
大特点在于:1、 把语文能力上升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2、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3、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4、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规定了教材基本篇目,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规定
六、第六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1995年和1996年。
(二)特点
它标志着我国初、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训练体系。 《九年义
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突出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2、对语文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3、首次将语文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并对课外活动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2、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原则;3、构建了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规定高中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三种;4、确立了新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的体系;此外,还增加了评价和考试、教学设备等内容。  
七、第七次变迁
(一)时间
始于2000年。
(二)特点
它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进入了在反思中求发展的新时期。1、对
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重新界定;2、在教学要求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量化要求。3、提出了新的评估理念。
第二节  高中语文标准的产生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中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对语文课程中若干理论问题进行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所研究的理论问题主要有:1、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如何科学定位;2、
如何处理语文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和现代性、独特性和跨学科的交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3、语文课程如何汲取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的最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