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00字。二十二   诗赋论(节选) 
中国中学  孙占林  茹卫平 
教学目标: 
1、  梳理古代诗歌的诗体发展的大致脉络,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2、  理解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说明: 
本篇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每一层次的论述对象都在开头予以明确。所以本文尽管是文学评论,但在行文上却有着明显的说明文的特点。建议按说明文的要求进行教学。对于已有一定知识积累的高中生言,借助本文的阅读,从形式上,可培养他们对诗歌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对语言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从内容言,则可由此大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诗体的体裁特点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对作者所引用的文论和古诗名篇、名句的意义及其作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与感情。 
根据课文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及其各自的体裁特点和语言风格,可用以下表格说明: 
语体特点风格特点 
四言体 
句短,四字,容量小,二二节奏。淳厚简质,古朴典雅。 
五言古诗 
字数增加,节奏变化。深厚朴茂,活脱,意象浑融,意境深邃。 
七言古诗(七言歌行)形式灵活,押韵自由,字数句子多变,体裁磊落。开阖纵横,变化超忽,顿挫抑扬,语言流畅。 
五言律诗 
章法严整,节奏未舒,规模简重。典丽高华,清空闲远,雄浑阔大。 
七言律诗 
:字句靡繁,格律整饬严整,节奏变化跌宕。畅达悠扬,纡徐委折。 
五言绝句 
篇幅短小,格律限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玲珑剔透。 
七言绝句 
回旋摇曳,涵咏不尽。崇尚高华,文多胜质,有诗歌的典雅,也有小令词的通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对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内涵的理解,尤其是对各类诗体体裁及其风格差异的理解。 
2、  难点:领会作者针对不同诗体特点所引用的古人评价与诗句的意义及其具体作用。 
说明: 
本文的重点在于对律诗的论述,作者高度评价五言律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诗歌写作训练的价值;在对七言律诗的论述中,又总括了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间在诗体和风格上的异同与表现难度。此外,还要注意到古人对诗歌的评论往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