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18张,图文并茂,直观可感;教案约6440字。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十二 巍巍中山陵
刘叙杰
★教学目标
1. 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 学习文章是如何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中山陵的。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教学重点
把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生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建筑艺术,从文体的角度看,也是说明文单元,都向我们展示了各具魅力的建筑艺术。我们刚刚瞻仰过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领略了它的巍峨、雄伟和庄严。大家还记得在它大碑座周围镶嵌的第三幅浮雕是什么画面吗?(武昌起义)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并担任总理,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筹募经费。1911年10月10日,由于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武昌起义提前爆发,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称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不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使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这位伟人的陵墓,学习《巍巍中山陵》(板书课题、作者、文体)
二、释题。
过渡:作者刘叙杰是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由题目可以获悉哪些信息?
1. 说明对象:中山陵
2. 墓主孙中山(出示图片并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被尊称为中国的“国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常用“中山”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3.说明对象特征。
——“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是文章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进行说明、描写。
三、检查科前预习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刘叙杰一起到中山陵旅游,但在旅途之中,需要大家排除一些路障。
字词正音:
叱咤chìzhà 南麓lù 突兀wù 草莽mǎng 巉岩chán 嵯峨cuó’é 灵柩jiù 田圃pǔ
断垣颓壁yuán 行道树xíng 坡陀tuó 深邃suì 石牌坊fāng 琉璃liú lí 龟趺fū
拱门楣gǒng méi 纤细xiān( qiàn夫) 鳖biē 参错cēn 凹穴āo xué 穹隆qióng 肃穆mù
镌刻juān 竣工jùn
解释词语:麓 莽 巉岩 竣工 陀 深邃 门楣 趺 嵌 津梁 参错 穹隆 奉安
巉
突兀:高高地突起; 嵯峨:山势高峻;
纤细:非常细小; 肃穆:严肃而恭敬。
策:帮助,加强; 淳朴:诚实朴素;
断坦颓壁:垣,墙;颓,断。 中西合璧:中国和西洋有机地结合。
工笔: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