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600字。晋江市2006年秋高三年级期中考语文科试卷(含答案).doc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庄学精神,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開)”的精神。“開”字,从门,人生中有许多人为的门,人为的壁障,封闭了我们自由的心灵,遮蔽了人类的生命真谛。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真实意义,必须打破这些壁障才能获得。机巧、智识、功名、利禄等,都是将心灵闭死的门。《庄子》一书,无处不是讲勘破富贵功名、声色犬马,以及人们的一切自以为聪明的享受,去抵达自由人生的境界。所以《庄子》一书,充满各种“小”与“大”的对比,引领人们由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灵空间,进入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
  有名的《秋水》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四海之大,可在天地中间,就像蚁穴在大泽里一样;而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像小米在大仓里一样。宇宙空间如此开阔广大,有什么理由值得把心灵封闭起来呢?
  这里,庄子所谓“中国→四海→天地”跟孔子所谓“鲁→东山→泰山”一样,精神的视界是开放的,空间的体验是伸展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种精神并存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中儒道互证的一个实例。但是,这两种精神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儒家思想传统以“刚健”为中心,借空间的张势提升人的精神的向上性;道家思想传统则以"自由"为中心,借空间的拓阔,以抒发人的个体的自由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种共生又是一种深刻的儒道互补。
  由于以“自由”为中心,道家尤其庄子的心理空间体验,充满着否定性力量,充满着挣脱的意欲,充满着开合、翕闭、张弛、动静的对立统一因素。
  《逍遥游》中,鲲鹏的空间就比斥鷃、学鸠的世界,广大得多,自由得多;列子御风而行的空间,又比鲲鹏更自由自在;然而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游于无穷”,又比鲲鹏、例子更自由、更无限。尧拥有天下之广大与美,但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以天下为不足道。清人宣颖《南华经〈逍遥游〉》说:“譬如九层之台,身止到得这一层,便不知上层是何气象。”便指出了《逍遥游》的主旨与结构。
  十分有趣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何要在“桃花源”的入口处,虚构一个非常逼仄的山口?这正是诗人从道家庄子那儿化来的形式。他要使进桃源的人首先感受到某种挤压感、某种逼仄与紧张,象征着现实人生的种种拘束,然后挣扎而出,伸张到一个开阔自由的“豁然开朗”的空间。此种心理空间体验为后代许多诗人所接受,遂形成中国山水诗中一个不易被觉察却深深联通着庄学精神的思想传统。
  1.根据文意,下列对"空间的拓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精神空间由低而高地伸展           
  B.精神空间由逼仄向开阔拓展
  C.以“刚健”为中心,努力进取
  D.以“自由”为中心,开放恬淡
  2.下列对“庄学精神”内涵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庄学精神,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的精神
  B.庄学精神,能引领人们由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灵空间,进入无限自由的精神空间
  C.庄学精神,是一种视界开放、空间体验伸展的自由精神
  D.庄学精神,是一种以“自由”为中心,主张借空间的拓阔,来抒发人的个体自由感的哲学精神
  3.下列不能证明庄学精神中充满“对立统一因素”的一项是(   )
  A.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蚁穴在大泽里一样;中国在四海之内,就像小米在大仓里一样
  B.列子御风而行的空间比鲲鹏更自由自在,但至人的空间,比鲲鹏、列子更自由、更无限
  C.尧拥有天下之广大,然而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以为天下为不足道
  D.借空间张势提升人的精神的向上性,与借空间拓阔以抒发人的个体的自由感间的微妙差异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以下诗句与“庄学精神”吻合的一项是(   )
  A.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C.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2分,每题3分)
  与人主共理天下事,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劂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以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