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00字。晚明文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
作者:黄霖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表现得比较突出的要数晚明时代,而现在的文学大众化又是热浪滚滚。时间过了几百年,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晚明文学的大众化,对于当今的确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大众化浪潮中的主流与泡沫
当时文学大众化的潮流中,一方面是追求通俗、真情、趣味,而与此同时,往往通俗而走向庸俗,真情而走向色情,有趣而走向恶趣。
明代嘉靖以后,大众文学一下子犹如堤岸决口,汹涌而至。特别是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相继在嘉靖(1522-1566)年间正式刊行后,接着《西游记》、《金瓶梅》在万历(1573-1620)年间出版,迅速形成了一个出版长篇通俗小说的热潮。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如《杨家将演义》、《封神演义》、《平妖传》等都在那时涌现。据现在所知,明代中后期的通俗长篇小说有近百部之多,现在能看到的尚有五六十部。真是盛况空前。通俗的短篇小说,也从嘉靖年间刊行60种《清平山堂话本》起,出现了许多,特别是"三言"、"二拍"的编辑出版,一下子推出了近200种短篇小说。在"三言"、"二拍"的推动下,明末清初的通俗短篇小说犹如雨后春笋,繁盛一时,先后刊印了《石点头》、《西湖二集》、《型世言》、《欢喜冤家》、《鼓掌绝尘》、《鸳鸯针》、《醉醒石》等等有名的白话小说集。当时一些"雅文学"作者所写的"文言小说",也明显地受到了俗文学的影响,有一种大众化的趋势。
文学大众化的浪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求"通俗",二是重"真情",三是讲"趣味"。这是主导的方面,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偏颇与问题。
大众文学的第一个特点,是通俗,用白话写作。这与现在的通俗文学有点不同,但当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用白话而不是用文言写作才有可能走向大众。《三国志通俗演义》就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接着,从《水浒传》,到《西游记》,到《金瓶梅》,文字越来越通俗,充斥着方言、俗语、土话、黑话,有时候土得现在都搞不懂了。
当然,通俗不仅是语俗,更主要的是写俗人、俗事,俗的环境,整个气氛、精神都是俗的。《三国》写的是帝王将相、国家大事;《水浒》写的是英雄豪杰,也非常人,但也有王婆、郓哥、李小二之类的小百姓;《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实际上是一个很大众化的人物;到《金瓶梅》中基本上就是写一些平常的百姓、日常的琐事了。这对于文学接近普通百姓,走向大众化,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重"真情"。晚明社会,以李卓吾为代表,一批有叛逆思想的人,反对说假话、写假文、做假人,打破一切思想束缚,行动上独立自主,不迎合别人,不崇奉道德教条,强调要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赤子之心"。在文学作品中强调"独抒性灵",写个人的真性情。这在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在民歌中,冯梦龙编了民歌集《山歌》,他说,这些都是"田夫野竖"作,尽管写的都是"私情",但因为"情真",所以不可废。他强调编这本民歌集,就是要"假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这代表了当时的主要倾向,戏曲如《牡丹亭》,小说如《金瓶梅》,以下如"三言"、"二拍"及大量的短篇小说,几乎都将兴趣集中在男女之情上。
三是求"趣味"。当时的文人喜爱逗笑、调侃、戏谑,因为他们一般都蔑视礼法名教,奉行快乐人生的哲学。泰州学派的王艮说:"人心本自乐。"明代中后期,如唐伯虎、祝枝山、李贽、徐渭、袁中郎、冯梦龙等名家都喜欢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