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60字。
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