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060个字。
中考复习专题讲座
病句的辨析及修改
YZHONSHAN 杨忠山
【考点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要求要正确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辨析句子的正误,即是否合乎语法习惯、句意表达是否明确、有无逻辑错误、运用修辞是否正确等,还要能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
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大都涉及病句修改。句段中涉及的语言毛病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等。要提高辨析语病的能力,必须反复思考,加强训练,摸索规律,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了解病句的内涵、种类及判定依据
掌握病句修改的原则和一般方法,能够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教学重点】:
辨析修改病句
【教学设想】:
因为是初三总复习,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有所淡忘,所以我先从修改病句的理论知识入手,给了学生相关知识,然后再做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哉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时,难免出现失误,造成语病。而在考试中,也会常常碰到“修改下列句子”、“判定下列句子有无语病”之类的题目。同时,《课标》要求要“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即表明“语病辨析、病句修改”是修改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说,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那么,我们在学习中,就要了解病句的病句的内涵及种类,依据一定的标准,掌握病句修改的原则和一般方法,能够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才能使自己的言谈、文章既规范准确,又活泼丰富。
二、病句的内涵
1、病句就是因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要求、不合逻辑事理、不合词语色彩而造成的不通顺的语句。
2、通俗地说,病句就是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别人听不明白,或者听后会产生误解的句子。
3、换个角度说,一个句子如果符合大多数人的语言习惯,别人听了以后也能明白,不会长生误解,这个句子就是正确的。
例如:“打扫卫生、晒太阳”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打扫清洁、晒阳光”就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病句。
三、病句判定依据
1、这样看来,判定病句必须综合分析句子的语法修辞、逻辑事和语言习惯等。
2、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如果合乎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它在结构上也就合乎语法规则;但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未必都合乎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也就可能是病句,如“晒阳光、打扫清洁”
四、病句的类型
〔一〕、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病句可能是不合乎语言习惯造成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语法、逻辑、修辞造成的。下面,对病句进行分类:
〔二〕、病句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通顺的句子,一类是不合事理的句子。
1、不通顺的句子,常常是由于成分残缺或成分之间搭配不当造成的。
  成分残缺的句子,包括:①主语残缺;②谓语(中心词)残缺;
           ③宾语(中心词)残缺;④介宾结构残缺。
  搭配不当的形式有:①主谓搭配不当。②动宾搭配不当。③主宾搭配不当。
        ④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2、不合事理的句子,这种病句叫逻辑病句。
  常见的形式有:①语序不当。②成份多余。③表意不明。④不合逻辑⑤结构混乱。
〔三〕、句子成份搭配不当
句子的成份有主谓宾定状补。一个句子中的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谓语与补语等都有搭配是否恰当的问题。如果搭配不当就形成了病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