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000字。文言文综合复习练习题
东莞市中堂中学  李若菡   QQ:24955209
《桃花源记》
林尽(消失)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都)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云:“不足(值得)为外人道也。”
既(已经)出,得其船,便扶(沿着)向(从前)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标记),遂(终于)迷,不复得路。
1、 解释加点的词。
2、 翻译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一一地为桃源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说的事,桃源人都很感叹惊讶。
3、写出文中三个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好像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用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3、 描写桃花源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源人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 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 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担心桃源外的人来打扰了他们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写出了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7、 游的哪两句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初极狭,才通人”“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再寻桃源“未果”说明了什么?(说明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美好生活的向往。)
9、 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因为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使他的志向无法实现,只有憧憬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这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和批判。)
10、       第一段哪两个细节能证实桃源中人与世隔绝甚久?他们为什么会与世隔绝?请分别用原文回答:(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先世避秦时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石阶;草色青青,映入帘里。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自己劳累。
2、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