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秋声赋
张晓燕
教学目标: 
1、 学习文章采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 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 
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正字正音
3齐读全文
4生谈初读感受
三、研读文章 
〔一 〕学习第一段
1、文章既然取名《秋声赋》,顾名思义便是写“秋天的声响”的赋,那么,本文具体描写“秋声”的是哪些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指名朗读。自由翻译,互相答疑。同学思考,作者听到的声音是否有变化。 
明确:有变化 
3、找出这段文字中,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 
明确:初、忽、其触于物也 
4、从这几个字中,尤其是这个“忽”字,我们能发现,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明确:变化比较急剧。 
5、每一段变化之中,作者都对秋风进行了描摹,那么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 
6、分别比喻成哪些事物? 
明确: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衔枚疾走赴敌的人马 
7、自由读这几句,思考对这些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哪些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气势汹涌,来势猛烈,令人紧张。 
很明显,这些特点和感受是秋声带来的,也是作者听到的秋声的特点。 
齐读这一段描写,体会的作者感受。 
8、结合文本练习二清人的评价,对本段文字加以评点。 
师总结:通过初读这段文字,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所听到的“秋声”的变化之急,来势之猛,和令人紧张之味。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当时正在专心夜读的作者,听到这样的声音时,会露出“悚然”之态,急忙叫童子去查看了。 
这段文字,的确是化虚为实,写出了秋声之形。但能化抽象为具体的文人名士又何止欧阳修一人,为何《秋声赋》能受到后人如此推崇,并称“变态百出”,原因何在,让我们继续学习下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明确:悲、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为何而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解释原因了吗?有没有标志性的字词告诉我们,作者解释原因了。 
明确:有。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3、那么,从前面的几句话中,我们能发现,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写原因的? 
明确:秋之为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