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70字。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体会本文选择不同景物渲染刻画主题的方法。
3、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散文写作中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 美读法
2、 讨论法
4、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想:
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位鉴赏——探究情缘——写法探讨——研究性讨论——迁移训练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前四个环节,第二课时完成后三个环节,每一课时都有迁移训练。)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佳句举不胜举,描写秋的名篇也数不胜数。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佳句和名篇各举一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对,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关于"秋"的名篇和佳句流传较广的还有哪些。(展示幻灯)
名篇有: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的《山居秋暝》
欧阳修的《秋声赋》
峻青的《秋色赋》
佳句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王昌龄《从军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板书课题)
二、 出示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三、 相关知识简介(出示幻灯片)
1、解题: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2、作者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 1934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向往北国之秋,从青岛转道北平赶秋,寻秋。也是去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