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 单元地位:
《读<伊索寓言>》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四篇文章都是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因为是“随笔”,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这类文章富有“理趣”,能以“趣”吸引学生,又能以“理”启迪学生。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又要引导学生品味妙语佳句,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这一单元的总体教学要求。
(二) 课文分析: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才情横溢,作品语言多生动幽默、妙语连篇。他观察生活敏锐深刻,善于思考,《读<伊索寓言>》便是透视现实生活的结晶。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是对《伊索寓言》的别解、延伸、深化,作者是借《伊索寓言》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现实社会,批评《伊索寓言》只是幌子,其真实命意在于对现实的感受。文章思路奇崛,大量运用反讽手法,语言的跳跃性较大,似是而非,亦庄亦谐,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阅读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但对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还缺乏欣赏能力。对《读<伊索寓言>》这样的文章,他们能接受其“趣”,接受其“理”却还有困难。他们能筛选一些关键有效的信息,但对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把握不够,再加上缺乏丰厚的生活阅历,他们很难完整、独立地理解课文主旨。
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
针对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应定为如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幽默风趣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筛选关键信息,能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净化心灵,为创造充满真善美的社会环境而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者读《伊索寓言》后得到的新认识,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前三段和最后一段中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四、教法设计
文章较难理解,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易入难,化难为易。可以先抓住4-12小节的九则寓言分析,这部分较有趣,又相对简单一点。这部分的分析可先选一则由师生共同分析作为示范,分析内容为寓言的原寓意、作者的新认识,在分析中要从文本出发,并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余下八则寓言由八个讨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