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97张,内容丰富,整合了多个文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认识“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9个文言实词的用法,5个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两种句式。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
邹忌运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设想:
在学生预习,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分析、串讲课文同时进行。
教学时数:2课时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依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2、思考课后练习二。
△扭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错误习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不但堵塞人们的言论,而且刚愎自用,不听召公的劝戒,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齐威王与周厉王恰恰相反,不仅不堵塞言路,而且鼓励人们进谏。当然,他们俩人治理下的国家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
二、解题:
1、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结合对比《召公谏厉王弭谤》)
2、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这部书,我们在初中学习《唐睢不辱使命》时就作过介绍,大学熟悉的许多成语都出自于它,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惊弓之鸟,南辕北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分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国别编辑。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候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
(1)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3)书中说事,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