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5讲,约33480字。
话题作文例话(1)——公说婆说 话题有别
    高考话题作文的结构式是:材料——话题——要求。其中,“话题”是中心,即作文的题目,“材料”是引子,“要求”不抄袭。 
    作文不同于数学。数学答案要求“千篇一律”,谁要出格,谁就出错。如果作文也是这样,那就糟了。考场作文若有一千篇是相同的,那就等于有999篇是抄袭的。 
    话题作文,也讲究审题,审准题然后就自己的写作内容自圆其说。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要求对作文题目或材料进行准确、全面地审查思考。即:对题目或材料进行审视、揣度,从而正确地判断出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题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以及文章格调等的过程。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准确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 
    对题目或材料要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义,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这里的 “范围”作了限制,即内容必须是关于“记忆移植”,而且又是“假如”的,即作文必须大胆地运用想像。又如1982 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求写成议论文,这个题目借用了宋朝范仲淹的名句,其本身包含着的原义和今天理解的借鉴义两种,论证时要顾及两方面的内容并以后者为重点。从题意审查,宜从忧乐、先后、天下诸方面加以论述。“天下”应理解为国家、民族、人民、人类等。也可以从某一角度,整体上理解为“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等。有的考生作文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题意,只论述“爱国主义”,“心灵美”,就不符合要求了。 
    1985年高考作文题是《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写信对象明确指出是《光明日报》编辑部,可是有些考生审题不周,写成给厂方领导的信,造成张冠李戴,其内容自然不合题意。 
    2.要审清题目本身限制了什么。 
    作文题目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意义,审题时最重要的是审清题目本身限制了什么。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后面的作文题。要求:用说明文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注意:
    (1)两幅漫画分别说明,文字不必平均分配; 
话题作文例话(2)——话题海阔 取水一瓢
    单一话题可以派生出许多小话题,多头话题本身就 提供许多支话题,并可以派生出更多小话题,可写作的 时候只能选其中的一个话题来写。取哪一个话题呢? 选自己有把握写好的“那一个”。这便是“取一瓢饮”——“瓢”(考生的实际情况)制约了“饮”(写作什么话题)。我们知道,不管话题作文把写作范围定得多宽泛,又把写作限制降到最低点,但是总要留给考生“写什么”的思考。到底该写什么,这就涉及审题这道工序,考生总是通过读题进行分析研究,在不违背题意及其要求的情况下,确定自己的写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制约“写什么”,那就是考生的“内存”。考生的大脑储藏着或多或少的写作信息,这些信息中与这道作文试题有关的到底有多少,又直接影响着“写什么”。可用的内存多,回旋的余地就大,反之就有捉襟见肘之苦。考生在寻找立意点的同时,不断提取有关信息,当两者融合时,“写什么”的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说得简捷一些,在审题过程中,只有立意和选材同步,而且两者获得统一,才算走好“写什么”这步棋。因此,“取哪一瓢饮”是话题作文的重要一环。 
    只有选择与自己熟悉的经历、认识、知识储备有关的话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潜能,去运用联想、想像、辩证、批判、发散、聚敛等多种思维方法,调动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深刻真挚的文章来。 
    有一篇短文是说吃松子的,以前都把硬壳咬开,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松子变成工业流水线产品了,很容易咬开,就感觉没有以前那么香了,以后就都是松子仁了,不用自己去皮了,可以一把一把往嘴里装,失去了吃松子的乐趣;最后他得出,松子的香是包含在硬壳里的,如果没有自己去咬破硬壳,怎么品尝到松子的香味呢?就是很小的生活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