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5000字。文学作品的鉴赏
(黄建宏 编)
第一章 文学作品鉴赏综论
文学作品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跃,而形成的认知、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文学鉴赏有多种模式,有的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为中心;有的以作品为中心。只有考察的重心向读者倾斜,确立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以后,读者才彻底摆脱了鉴赏的被动性,文学作品的多元化鉴赏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文学作品鉴赏是以审美为主导的综合活动,读者通过多种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心理活动,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其他价值。 
第一节 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文学作品鉴赏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广阔的范围,对其进行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并运用现代美学的理论武器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一、 文学作品鉴赏实践的现象描述和理性认识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有四种模式。以社会历史环境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内容的时代背景等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摹仿论。以作家创作意图为中心的鉴赏是将阅读文学作品同作家的思想、人格、创作风格、动机、意愿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表现论。以作品为中心的鉴赏是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同作品本身的人物、语言、结构、意象等结合起来,这种鉴赏的理论基础是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及结构主义。
我们并不否鉴赏模式在具体作品鉴赏中的作用。当作者的创作理念和读者的鉴赏理念相同时,读者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常有恰当的把握。但是,任何一种鉴赏模式的不恰当运用,都会削弱使文学鉴赏的意义。
上述各种文学鉴赏模式,都很难完全体现读者的鉴赏主体地位,各种鉴赏模式中,都有某些规定或指向,限制读者进行自由活动。而以读者为主体的文学鉴赏活动,却不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刻板摹写和被动、消极的接受,它允许读者穿梭于作品与自身背景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活动。尽管这种鉴赏模式有时会因过分强调审美主体而走向负面,但它在培养读者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 文学作品鉴赏的性质
文字作品鉴赏的性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家创作活动的延续。鉴赏者在作家提供的现实文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形成虽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的创造主体是作者,他的根据是自己的经历或社会所提供的材料、自己的创造理念;第二个环节的创造主体是读者,他的依据是作品本身和自己的审美经验。“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虽然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形象有所丰富,有所损益;但读者的这种想象与联想,终究要以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生活画面为基础,而不是可以脱离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进行的。一部文学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如何,作用如何,并不是没有客观标准可言,不是可以由任何个人随意武断的。这客观标准就是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以及多数的读者对它的反应(作品的社会效果)。换句话说,文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