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课件共93张,内容极为丰富,思路清晰。还配套教案、电影剪辑和两首歌曲。第一课时旨在介绍《三国演义》。第二课时进入文本《失街亭》的解读,重在了解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第三课时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教学目标,由“三”切入分析。
失街亭 (罗贯中)
配套课件教案
梦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二、能力目标
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三、德育目标
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 教材分析
节选自《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鉴赏的都是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是中国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手法。而本文在人物形塑造方面很成功,具有典型意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失街亭,谁之过?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讨论分析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故事尝试给诸葛亮写一段或一篇评述性文字。
●教具准备
1.《三国演义》多媒体课件;
2.《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主题歌。
第一课时:名著《三国演义》相关内容简介
一、聆听歌曲《西江月》(《三国演义》卷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作者罗贯中简介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今江西吉安)、钱塘(今浙江杭州)、东原等不同说法。
与人寡合,流浪江湖,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集毕生精力于小说,作品大多湮没。
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均经后人增删,已非原貌。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其生存时间,约在1330—1400年间,事迹略见明贾仲明《续录鬼簿》。
据传说,罗贯中参加过农民起义,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明代王圻说他“有志图王”,这说明他有政治抱负,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他退隐林下,开始编写历史小说。
罗贯中根据民间故事、传说、戏剧及重要史料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作注解时所引用的野史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