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40字。
3* 囚绿记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牺牲时仅仅34岁。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春藤,回忆自己怎样和它们邂逅相遇,它们的绿色怎样使渴求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的自己感到无比喜悦,怎样一往情深地眷恋着它们,竟至把它们从破碎的窗口牵进屋里来,而它们却总是朝着窗外的阳光,由于幽囚在暗黑的屋子里而日渐瘦黄;又怎样在被迫离别的时候,把它们“珍重地”放回窗外原来的位置上去……回忆之后,作者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祝福它们“繁茂苍绿”,期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文章在怅惘、缠绵而又深沉的情致中,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的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
学习时要注意多读,通过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把握借物抒情手法,理清感情线索,体会隐含的文意。对文中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应当细细品味。还要注意读与写结合,写一点赏析的文字。
1.字音
陆蠡( ) 淅沥(xīli) 移徙(xǐ) 婆娑( ) 蕈菌(xun)
涸辙(hé zhé) 猗郁(yī) 瞥见(pie) 葱茏( ) 纤细(xian)
揠苗助长(yà) 急不暇择(xiá) 嵌( )
2.多音字
ze发丧 xi 囚系 (dù)度假 (dī)提防 (lèi) 劳 累
择 系 度 提 累 (léi) 硕果累累
zhai 丧失 ji 系鞋带 (duó)度德量力 (tí)提醒 (lěi) 罪恶累累
3.形近字
徒 徒弟 猗 猗郁 暇 闲暇 茏 葱茏 揠 揠苗助长
陡 陡峭 倚 倚靠 遐 遐想
徙 迁徙 绮 绮丽 瑕 瑕疵 笼 笼罩 偃 偃旗息鼓
4.词义
高广: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指令人畏惧。
了截: 明了简单。 爽直: 直爽。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繁茂: 繁密茂盛。
急不暇择:比喻焦急的心情,等不及做仔细的选择。 安顿: 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触动: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固执: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烽烟: 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珍重:指充满爱惜、郑重的心情。 猗郁:茂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