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10字。
“语言表达运用”教学策略
——2007年高考语文“六题”反思
泸州天立国际学校    安治国
一、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感受
高考试题题型的外在变化,其背后隐含的是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在还没有一种更合理、更科学、更公平的选拔制度取代高考制度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在高中教育版块的改革着力点,应当是一方面不断修正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充分运用高考“指挥棒”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这是符合逻辑的走向。
语文改革一贯的基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今年的全国卷、各省市卷,总体上都秉承了这样的风格:有人评价全国卷是“稳中求变求新,关注现实生活”,有人评价四川卷是“稳中出新,扎实推进”。
就四川卷而言,命题体现了一贯的稳定性,难易适中,符合考试大纲要求。第一,指导思想的稳定:试题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体现了“注重基础,强调实用,发展思维,促进创新”的命题思想。第二,试卷结构基本稳定:试卷题型分布、主客观试题比例、题量大小、赋分权重、试卷长度(约6000字)和2006年基本一致。第三,考点相当稳定:试卷主要考查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并且突出语文能力的考查。最后,各能力层级的分布和赋分权重也保持了总体稳定。
在稳健发展的背景下,命题者又充分创新,彰显个性思维与地域文化,这样的出彩在“六题”(广东卷、山东卷设置在第五题)体现得特别充分。以四川卷为例,第六题取材贴近学生生活,将口语交际引入试题:第18、19、20三题,检测了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意在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也使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在高考语文命题中长期是薄弱环节,甚至是被遗忘角落的局面得以打破。注重乡土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如第1题的语音,侧重于四川人说普通话容易读错的字词的考查,而第3题和第4题的选项中,涉及四川的地方材料各占一半。
二、常考常新看“六题”
语言运用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变脸王”,形式自由,创新度高,是高考试题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一道试题,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块“试验田”。此题重在考查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试卷结构上看,通常将它置于第五大题“文学作品阅读”与第七大题“作文”之间,具有从阅读到写作的过渡作用。
本人整理了17套2007年语文高考试卷,并列表分析如下:
高考试卷分值“语言运用”题型对应考点
全国卷I
六题15A、写便条
B、删除多余词语
C、仿写句子A、应用文,侧重考查语言的得体
B、删除不必要的信息,侧重考查语言的简明
C、仿句,侧重考查比拟和对偶两种修辞手法
全国卷II
六题15A、语句排序
B、修改采访用语
C、观图写话A、语意连贯
B、语言得体
C、图文转换,想象扩展,修辞运用
北京卷
六题12A、语句排序
B、概括新闻信息
C、为外国游客介绍当地文化景观A、语意连贯
B、压缩语段,提取关键信息
C、扩展语句,侧重语言的准确、得体、生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