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40字。
《渔父》教学设计
江苏省怀仁中学   倪琼琼
[教材分析]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能力: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教师:准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
[教学方法]
预习: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朗读、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投影:
新快报讯 (记者 王华平 实习生 项仙娥)   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大学,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 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
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
生:当自己的理想暂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这又是为什么?
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现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以上这两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2:这与屈原的性格也有关系。楚国灭亡,屈原是不会改变其忠君爱国思想的,所以他也会选择死。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