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50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教案
                            江苏省震泽中学  吴建
一、整体感知
1、问题研讨: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
2、结语:这首诗托景抒怀,通过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写景赋中有比含兴,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动人图画,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和情怀,也依稀可见。这情怀,是特定的政治斗争环境所触发的。全诗构思精密,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
二、分析诗作
(一)首联:登楼—愁思茫茫,感物起兴。
1、首联写登城楼触景伤怀,是总写,以下逐层分写。首联以深广的情景、辽阔的意境统摄诗题,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面。登楼纵目,莽莽大荒,海天辽阔,因而感物起兴,引起心头的茫茫“愁思”。这里点明了题意。
2、首句写城楼的形势,是写实。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故而视野广阔,可以目极千里,可以遥观茫茫的海天。柳州城四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连接一片辽阔的大荒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从登城起有百端交集之感”,这话很是。诗人面对着辽阔的大荒野,不禁悲从中来,愁思万端。他想到自己怀着济世之志,参与政治革新,本是为了替朝廷除弊兴利,却不料“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冉溪》)远谪永州,十年被弃,壮志未酬。好不容易得到召还,满怀希望地回到长安,以为政治理想又可实现了。谁知立足未定,又被贬逐到更僻远的柳州,离乡去京更远,使他感到孤独,对战友的思念更深。作者长途跋涉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寄漳、汀、封、连四州”,题目境界辽阔,情意深广,首联与题目呼应,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
3、“接”字极传神。“高楼接大荒”则楼上人视野由近而远。先看近处,触景生情;由近而远,也触景生情。望极“茫茫海天”,“愁思”也随之弥漫其中。
4、诗人极目南望,展现在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此了。“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愁思”连锁“海天”与“茫茫”的景色。柳宗元既慨叹宦游生活的险恶,又为长期迁谪感到痛心,也为友人同贬异域、音讯不通而感喟嘘唏。这种种情绪一时涌集,与眼前渺无边际的茫茫海天相融在一起。这两句总领全篇,移情于物,情景兼到,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怨叹的基调。
(二)颔联:近观—风雨无情,赋中有比。
1、中间两联,紧承上句,就登楼所见景象,由近及远,托景抒怀。颔联是近景,见得真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