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鸿门宴》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
从语言到人物:本文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对此你怎么看?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二)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
教学要点:
1. 结合注释,利用古汉语词典,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①古今异义:“盗”、“非常”等。
②通假现象:具―俱;距―拒;内―纳;要―腰;蚤―早。
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
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
2. 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