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300字。
《世纪金榜》诗歌鉴赏――基础过关部分    07.8
尤红春/制作(13626299886)
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1)庆全庵:寺庙名。(2)桃源:即桃花源,这里指庆全庵。(3)问津:问路。 
[译文]寻找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世外仙境,以便能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看到红艳艳的桃花,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花儿凋谢,花瓣千万不要跟着随流而去,恐怕个渔郎看见了也会到这里来。
【赏析】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这所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心情。但诗人也是天真的,在家种植桃树,营构自己的“桃花源”,但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事,所以才有“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样的诗句。宋末诗人谢枋得写过一首诗人看了庆全庵的桃花后,没有遣责桃花的“随水流”,而别具匠心地把庆全庵比拟做桃花源。意在表达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 
桃花是指理想境界。
大林寺桃花①
人间四月芳菲尽②,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③,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赏析]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大林寺桃花》,也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仙吕〕后庭花
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①。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②。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③。
   【注释】 ①芙蓉:荷花。 ②鸥:水鸟。 ③休:语气助词。 
【赏析】  这首小令,纯然写景,描绘出一幅女子采菱的风俗画。前两句交代处所和时间,时值初秋,溪水明净,两岸池塘中还盛开着鲜艳的荷花。在这样的背景中,一叶扁舟蓦然荡出,特别引人注意。紧接着女主人公一出场,使整幅画面平添了生气和活力。菜菱女划着一叶小舟,一边采菱角,一边唱着歌,清脆的歌声在清溪上空回荡,惊起了正准备夜宿的沙鸥,动中有静,以生动取胜。前四句的画面是明丽的,意象是优美的,节奏也是欢快的。最后三句,笔势陡转,写风雨骤至的场面,“愁”字是作者愁,为采菱女的淋雨而不安也为自己的身世沉浮而感喟不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