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中庸之道》
慈溪实验中学 王 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2.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3.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面对流水兴叹的同时,也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么什么叫作不惑?于丹教授解释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有人认为人活到四十就会圆滑、平庸、和稀泥,这就是中庸。同学们,你的看法呢?
二、整体感知文本
1. 诵读感知
2.大意感知
中德 中行 中礼 中和
【问题】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
【明确】 孔子明明白白地把中庸与平均主义对立起来,可见决不是折中的意思,也决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之“中”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犹如一杆秤,秤锤必依所秤之物的轻重而在秤杆上移动,才能找准平衡点,从而把秤杆摆平,把重量搞定。如果把秤锤固定在秤杆的中点,那秤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