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70字。
董晓晔教案                        
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
2、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造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
2、  了解朦胧诗的特征与创造背景,领悟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教学教法:朗读法,品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会遭受心灵的劫难。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站在现实的苦难中,遥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向往幸福,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说,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动去追求幸福,寻觅美好,则是人性的高贵。
  今天,我们学的《星星变奏曲》就是一首高贵的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诗歌
1、听读【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
  师: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靠近了诗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想走进诗歌的意境。那么请大家跟读一遍。
  2、跟读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觉,请说说这是一首          的诗。
  生可能会提到:这是一首立志的诗。/这是一首抒情咏物的诗。/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引导:我同意最后一种意见。那么,你们知道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我们坐在教室里所体会的幸福有什么不同?
  3、导入写作背景
不知道——不能怪你们,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你们太小,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诗人经历的那个年代。那是40年前,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时,星星其实还是那颗星星,星星没有变,变的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的想像,使星星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诗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想像呢?要懂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诗歌的背景。
(媒体显示1、知时论诗2、知人论诗)
  四十年前的中国,由于领袖错误地发动了一场运动,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度的匮乏,人们非常痛苦。就连影星刘晓庆在回忆起当年那段生活时,都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如果有人每天帮我锄地,我就嫁给他。可见,人是需要市俗生活的,如果连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的话,人性就会扭曲。人是精神的动物,会思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