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00字。大同与小康
杨妮妮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孔子和《礼记》。
二 掌握生字生词,熟读课文。
三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结构。
四 德育目标:初步感受孔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目标二、三
教学难点:目标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 分析法
课前预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孔子生平
2.《礼记》简介 
3.“大同”与“小康”的含义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学生简介《礼记》。
(二)简介孔子,把握主旨。
1.学生简介孔子。
2.教师讲述:孔子是个多愁善感的理想主义者,总能触景生情,发思古之幽情,长叹生不逢时,公开申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并竭力用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 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感悟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
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嚳,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小康社会是“以礼治国”的礼仪之邦,指夏、商、周三代。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孔子在文中所描述的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但是,这当中展现了一种理想境界同现实存在的鲜明对比,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核心是为公和为私,天真淳朴和阴险奸诈的强烈反差。在这种对比和反差当中,孔老夫子还没有浪漫到完全不顾现实的地步:尽管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大同”社会,但“小康”也有可以值得赞美之处;现实虽然礼崩乐坏,却也有值得效法的楷模;社会虽然黑暗,毕竟人们还有理想可以追求。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恐怕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种公平合理的规则来制约人们的言行。这是从整个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来说的。而从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