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000字,新闻两篇                 杨妮妮
教学要求
一  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正义感、同情心。
二  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三  引导学生发现和捕捉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培养关注社会、洞察世相、了解历史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一、寻找恰当的教学切入点
1.从标题切入。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标题切入,不仅可以了解新闻的特点,而且可以深入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这两篇新闻的标题新颖别致、含义深刻。关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设以下问题:(1)“不列颠尼亚”有何象征意义?(2)“别了”与课文写作顺序有无内在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设计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成了新闻史上的名篇佳作?(3)如何理解这篇新闻标题的含义?通过研讨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握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
2.从这两篇新闻与一般新闻的区别切入。抓住了这些区别,也就抓住了这两篇新闻的特色。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作者善于捕捉真实的细节,透过平静的画面展现人们灵魂深处,具有巨大震撼力和感召力。(2)运用双线结构,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融景、事、情为一体,内容更厚重,主题更深刻。(3)情感抒发自觉强烈。新闻的情感倾向一般是从场面和情节的描述中自然流露出来,不是由记者特别说明,本文却有不少直抒胸臆的笔墨。
二、本课可以尝试使用比较阅读法。着眼于文章的主题、内容、表达技巧等整体阅读方面,让学生学会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全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学习者角色;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运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初步鉴赏作品的叙事特色、情感抒发、结构布局等目的。
三、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那段历史。《别了,不列颠尼亚》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等。这两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补充一些香港历史和“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